媒体看国信|《人民日报》聚焦“国信1号” 海洋渔业更智慧


6月17日
《人民日报》
以《“蓝色引擎”动能澎湃》为题
报道各地如何探索做大做强海洋经济
其中,聚焦“国信1号”展开报道

《人民日报》(2025年06月17日第07版)
“养鱼有了新把式!这批大黄鱼鱼苗,我们准备运到船上去养。”福建省宁德市鱼苗养殖商吴宜美指指活水船上的水舱,数以万计的大黄鱼鱼苗正在游动。
什么船能养鱼?活水船驶出不多时,只见一艘大型船舶浮在海上,船舷上的“国信1号”几个字很是显眼。“国信1号”养殖工船总经理曲善村介绍,这是世界首艘10万吨级智慧渔业大型养殖工船,总长249.9米,排水量13万吨,首创游弋式“船载舱养”模式,年产量能达3200吨。
活水船靠拢停稳后,“国信1号”上的吊鱼袋缓缓下降,把鱼苗运到养殖工船,放进甲板下的鱼舱内,鱼苗立刻欢快地游向“新家”。
据介绍,“国信1号”甲板上有两个30吨的海工吊,用于鱼苗入舱;甲板下有15个养殖舱,养殖水体达9万立方米,相当于36个标准游泳池的容量。
养殖舱的水面上,一个漩涡在养殖舱中间不停地逆时针旋转。“大黄鱼有逆流游动的习惯,制造漩涡能够适应它的生态习性。”曲善村说,养殖舱全天候供水,还配备增氧设备,为鱼苗创造类似深海野生的养殖环境。
“扑通扑通”,水面上传来鱼苗跃动的声音,入舱的鱼苗很快就适应了工船的“舱养模式”。自动投喂机按时将饲料均匀撒向水面,刚入舱的鱼苗纷纷探出头来,“享用”美餐。
据介绍,“国信1号”上遍布2000多个传感器,集控室中的工作人员可以对养殖舱内的环境指标和鱼苗的生长情况进行实时监测。大黄鱼的锁鲜、加工也在船上进行。曲善村说,大黄鱼达到出鱼条件后,出鱼管道深入养殖舱,将鱼转运至休眠池,在预先备好的冰浆作用下,大黄鱼迅速锁鲜,送到加工厂经过自动分级、装箱后,被吊装出“国信1号”,运往商超,走上消费者的餐桌。
截至目前,“国信1号”累计航程1.8万余海里,已完成1200余万尾自繁岱衢族大黄鱼鱼苗入舱作业。前不久,15万吨级养殖工船“国信1号2—1”在青岛交付运营;今年10月,“国信1号2—2”也将下水,届时“三船联动”,我国深远海养殖工船产业将迈入标准化发展新阶段。

编辑:王照宇
审核:祁文利